我們常常會在餐廳、公園、公共場所聽到大人在糾正孩子的行為。
例如:「杯子你是怎麼拿的,為什麼打破了?」、「這個不能碰,弄倒了怎麼辦?」。
被糾正孩子的表情,通常都是沮喪、失落覺得挫折的。
但是,能說這些糾正是不對的嗎?當然不是,因為許多的行為確實要在場域中糾正,機會教育一下。
- 要糾正,又不捨孩子的沮喪,該怎麼辦呢?不斷的糾正,只會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
對孩子來說,周遭環境很多的接觸與學習都是第一次,所以對很多事物都是感到好奇的,心情上面自然比較亢奮、興奮,因為在行為上難免會有失控的情形發生。當然也有些地方是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有壓力的。這樣的環境也會讓孩子的行為失控。
生活中有那麼多的因素會造成孩子行為上的失控,如果我們只是不斷的在孩子行為上的糾正而並沒有消除行為失控的原因,那麼這樣的糾正就只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
- 當孩子有失控行為時,請先關注他!
若不想讓孩子繼續那些失控的行為,也不想讓他有被糾正的沮喪,那我們可以先觀察他,了解他失控的朋後可能有哪些因素。
關注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擁抱他、讓他先坐在身邊、先問他的感覺、聽他說話…等等。
關注的首要原則就是:
放下手邊的工作或是正在進行的談話,請身邊的大人稍後一下,我們要先關注孩子,讓孩子的行為能夠穩定下來,再進行大人的活動。這樣的關注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不會有被丟在一邊的感覺,當我們主動關注時,孩子就不會用一些小動作來引起關注。
- 知道了原因,就和孩子在一起!
從關注中了解原因後,知道了孩子高亢的或是緊繃的情緒來源,接下來,我們就要帶著理解的同理心和孩子在一起,也許是陪著他一起控索好奇的事物,邊控索邊帶著孩子用正確適合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好奇。也許是擁抱他讓他充分感受到安全感,卸除孩子對於環境給的緊繃感,讓他可以慢慢的放鬆,漸漸的適應環境。所以,我們需要有些耐性的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
- 糾正是為了讓孩子更好,那就直接說明什麼是好的行為吧!
當孩子慢慢開始適應環境了,就可以開始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行為,例如:好奇的事物可以看,但是需要等一下有大人帶才可以,如果是不喜歡這裡,但是因為爸爸或媽媽有事情要討論,可以先待在爸媽身邊等一下。討論完盡快回家。
以上這些行為是我們可以透過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狀況來取代糾正或責備不當的行為,因為糾正只會讓孩子感到沮喪,並不會讓孩子變更好。
粉絲專頁:李爸爸的親子教養 文章覺得不錯,也幫忙按個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