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旅遊對幼兒的大腦、認知發展有正向的意義,但什麼才是適合幼兒的旅遊行程?怎麼玩才能兼顧大人與小孩的需要?專家建議掌握以下原則:

行程安排動靜交錯

帶寶寶旅遊,常見行程都還沒有結束,夫妻就吵得不可開交。職能治療師呂忠益認為,孩子途中玩的不開心、鬧情緒,爸媽就容易吵架,所以愉快旅遊的前提就是:依幼兒生理特質,安排合適的行程。如果是一天的行程,需要體力的戶外活動,幼兒早上的精神及體力狀況最佳,最好安排在早上。中午找個爸媽及孩子都可以喘息的友善親子餐廳吃飯,下午如果還想安排行程,則適合帶幼兒從事較為靜態的活動,如聽故事、逛兒童美術館等。

如果是半日遊,那麼這週是動態活動,下週就換成靜態程,一動一靜交錯,旅遊型態多元,孩子可以擁有更豐富的生命經驗。

三歲之後的寶寶,開始想向外探索,這是開啟學習動機的第一步。只要安全無虞,爸媽最好完全放手讓孩子玩,不要擔心弄髒衣服、怕孩子跌倒而限制了幼兒充分探索及發展大肌肉的機會。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二歲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二歲起,幼兒的自主意職開始發展,會想掌控環境。從這個時期開始,同時,把成人已篩選過、提供給幼兒選擇的景點,附上照片或圖片等具體的圖像,透過說個圖片故事的方式,不但能幫助孩子做出選擇,也讓孩子事前知道旅遊的目地有什麼好玩、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此舉,可以幫助幼兒完成想要主導環境的渴望,也降低了面對未知的不安全感。

先與孩子談好行為契約

出門旅遊免不了排列、輪流與分享,有些場合也不能喧鬧,如果行程中有靜態活動的安排,如美術館、繪本館的參觀,事前要與孩子約法三章,該遵守哪些禮儀。孩子辦到了,爸媽要給予正向的回饋,可以是一個擁抱,或是一張禮貌小貼紙、一顆小糖果。爸媽也可以隨機來個小遊戲。例如,請孩子找找,往前面數第五個人是男生還是女生?找找後面有幾個穿紅色衣服的人?這些運用現場的小遊戲,不但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訓練孩子的觀察力。

依孩子不同氣來回應

面對內向的孩子,爸媽的臂膀不要太快出手,可以拉著孩子的手,並讓孩子的腳踩在你的大腳丫上,讓走路像玩遊戲般的逗孩子繼續往前走。不敢玩時,也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場有行為獎勵的闖關遊戲,例如看到一個人對著他笑一下,就能得到一顆葡萄乾,漸進式的增加孩子的信心與勇氣。有技巧的引導,內向的孩子可以玩的沒有壓力。當外向的孩子玩到失控時,爸媽千萬不能用吼叫的方式面對,那只會適得其反。最佳的應對,是跑過去抱住孩子,一隻手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撫摸孩子背部,並請孩子一起和你從1數到30,撫拍背部這個動作,可以安撫孩子玩過頭的情緒。

arrow
arrow

    新竹 李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